返回旧版

2017中原智库专题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论述

《中原智库(2017)》  2017-07-21

 

目录

  李庚香: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张占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创新

  杨承训: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意识

  许兴亚:学好必修课 促进新发展

  郭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讨

  李太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马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李庚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创新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蕴含着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部署的重大创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在经济领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可靠保障,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理论。

  一、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把其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研究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科学,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初步形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毛泽东同志多次倡导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多学一点政治经济学。要改变一些同志“在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临到目前经济实践中某些具体问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就打了折扣了”。同时,他指出,“我这些人,包括我在内,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什么东西,过去是不管它的”,正是因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他在给女儿李讷的信中说:“读的是经济学。我下决心要搞通这门学问。”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了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观等。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5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3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和思想理念,不仅上升到理论层面,还上升到了学科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巨大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思想新论断,主要体现在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于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大格局,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也丰富和发展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可以说,我们党在不同时期伟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一是经济发展到今天,领域不断拓展,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融合更加紧密,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二是把握发展新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践,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努力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努力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三是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经济专业水平,才能胜任工作要求。因此,“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可以说,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才能更科学有效地深化各方面的改革,不打折扣落实中央各项改革方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细化改革方案,推进本地区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首先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重大问题的调研思考,不断驾驭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包容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增强把握和运用区域经济规律、产业化规律、城市化规律的能力,努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努力按“中国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性”的统一。

  要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关键在于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主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企业家和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促使经济这艘巨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三、不断深化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保持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彰显的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需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改革发展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合理吸收人类政治经济领域的文明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的可贵探索和科学总结。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体现我们党的意志,必须切合我们党的思想。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改革方法、经济发展、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不断发展,进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胜利提供学理支撑。

  二是坚持实践标准。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政治经济学,只有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产生大格局、想象力和新气象,才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接地气”。河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经济学课。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河南一步步走向富强、文明,现在国人乃至世界对河南刮目相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河南经济发展经验,需要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深入思考、科学总结。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带着问题去考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要带着问题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刨根问底,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基本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新形势新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发现新思路新办法、得出新结论新认识,推动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只有带着问题去看世界,我们才有真知灼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吸引人,被人们所接受。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发展的。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势和趋势,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还需要构建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严密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包括教学、科研、学术评价和人才培养在内的学科体系。

  社科理论界在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实践中,责任重大,任务光荣。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研究成果既要有能够体现中央精神的“新话”,也要有我们河南经济发展的“方言”,通过共同努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我们社科界的积极贡献。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创新

张占仓

  2015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和思想理念,不仅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也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巨大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初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13亿人口的不懈努力赢得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历史事实,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大创新。

  一、大国和平崛起理论与实践

  关于大国崛起,全球有很多研究,各家观点都值得重视。纵观大国崛起研究,不管是现实主义学派的核讹诈,还是自由主义学派的国际合作,建构主义学派的相互认同,霸权周期理论的轮流做庄思想,以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与融合,对我们都有借鉴价值。但是,也都不是我们以儒家文明为特征的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国应该简单学习和使用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政策和“韬光养晦”的政治谋略,江泽民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到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合作共赢”的外交关系准则,始终使中国沿着和平崛起的道路稳步前进,国内理论界也从民族文化的深度努力探讨和平崛起之路,使全民族在一心一意谋发展上形成空前的历史共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们创造了连续34年国民经济持续保持98%增长速度的奇迹,打破了二战以来过去由日本创造的连续27年国民经济保持92%高速增长的记录。虽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激励着全国人民持续努力,持续攀升,持续攻坚,持续前进。

  近两年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但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仍然是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引擎。中国从2010年开始,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而且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一直在比较快地攀升。在科教发展方面,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科学中心。面对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中国善用太极文化之哲学,2013年在美国创造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影响巨大的“庄园会晤”,2014年在北京创造了意味深远的“瀛台夜话”,2015年在美国再次创造世人瞩目的“白宫秋叙”,开创了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外交关系新篇章,为中美两国避免陷入过度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奠定了政治基础,为下一步持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寻求到新的政治支撑。

  因此,中国用自己13亿人的实践向全球证明,一个大国可以和平崛起,人类的政治智慧和文明积淀完全有可能避免过度竞争,这比以往任何政治经济学的解释都具有说服力!这就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处,也是将为人类文明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全球治理最灿烂的思想火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习近平合作共赢理念及战略意义

  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韬光养晦,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研判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理念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同时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习近平合作共赢的理念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与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际政治新秩序影响深远。我们梳理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合作共赢的系列讲话,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站位高远,政治责任意识强烈,其合作共赢思想将对未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这么高频度地阐述与强调合作共赢?因为,从1989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奉行单边霸权主义,引致局部战争不断,导致近几年难民潮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球治理危机。而正在逐渐强大的中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历史需要发出“中国声音”,世界治理需要中国智慧。因此,从2012年初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合作共赢的同时,通过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开始运行亚投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主持召开APEK北京峰会、参加联合国大会等,积极推动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无论是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与稳定,还是对国际政治关系新秩序的建设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与深化,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起到了导向作用,对我国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这种合作共赢的思想起因是一种新的政治境界,一种政治家对全球的高度责任感,结果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合作理念,促进了各国的共同发展,有利于造福普通民众。因此,习近平合作共赢的理念与思想及其推动实施的实际效果,就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政治经济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过去,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而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多年的探索,中国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的摸索与试验,逐步认识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巨大威力,全社会对市场与计划关系的认识出现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谈话,对这个问题有了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胆略,坚定地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基本路线,有力地回击了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疑。

  我们党和国家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党的十四大以来的持续探索,我们对科学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定位,更为透彻地表达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习近平形象地将这两种力量称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并对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过多次深刻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管市场配置资源存在着过度竞争、事后平衡等配置失效的问题,但是在灵敏反应市场信号、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尊重和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就要用好“看得见的手”,这个手指的是政府宏观调控之力。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使用“看得见的手”。社会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有的建设周期长、收益率低,有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市场如果要维持正常的运转,也需要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安排。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本身就说明了我国政府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公平竞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初步建立市场与政府辩证统一关系的体制机制,既实实在在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又在国际舞台上显示出日益增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明中国历史性地选择了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条路,还很长,还需要持续做艰苦细致的探索,但是确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条科学之路、健康之路和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大有希望。

  四、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是伴随中国和平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出现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事件。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科学、客观、公正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在全球和平崛起、提倡合作共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问题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东方文化积淀和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历史进步的需要,也是几代人孜孜以求逐步探索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财富,已经用3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事实向全球展示出这种道路的科学性,是对世界文明的积极贡献。中国的经验弥足珍贵,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合作共赢的新价值观、对建立健全国际新秩序均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意识

杨承训

  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他要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小组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作为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必修课。经济学会、社会科学院、党校、社科联、高校经济研究中心等,也应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阵地。我们从事经济研究和实务的同志应当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阵地意识,成为坚持和创新这一科学理论的坚强战士。

  一、克难制胜的法宝

  我们为什么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阵地?历史实践证明,它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引导我们从夺取一个胜利到夺取另一个胜利,实现了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近40年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从经济落后的国家(居世界第10位)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居世界第2位)。这本来是既定的事实,却遇到许多杂音干扰,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廓清。

  “无用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些“口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完全是罔顾历史的谎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革命时期的经济问题,是靠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创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指导了根据地的建设和支持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是靠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一系列政策,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可见,那种“无用论”不是闭眼瞎说,就是盲目无知。

  “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这同样是闭目瞎说乱弹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只是几本伟大的经典论著,而是一个发展着的科学体系。从170多年的历史过程看,大体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从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飞跃。第二阶段,是从科学理论向革命实践的飞跃,主要是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写了《帝国主义论》,并领导了十月革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称“列宁主义”。第三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飞跃,产生了毛泽东经济思想。第四阶段,是中国向改革开放的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经济学说。上述历史过程表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阶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今后还会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永远不会过时。

  “俗浅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俗、不深奥,理论性不强。持这种观点的人或是无知,或是诽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博大精深,而语言并不追求玄虚晦涩。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明白学”,是武装群众的,其道理则是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深入浅出,内容科学而语言朴实。我们搞马克思主义,就是提倡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

  我们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意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相信真理,探索真理,宣传真理,以真理武装群众,指导实践,克难制胜。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拓展、创新这个重要的精神阵地。

  二、拨雾定向的指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一诞生,就一直是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和创新的。由于阶级斗争的存在,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由于多种多样传统观念的纷争,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丛生,由于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复杂曲折,加上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某些失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断面临多种多样的挑战。这是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动应对的倒逼机制,推进真理不断发展创新,以新的姿态、新的阵容、新的武器应对挑战,并要走在前沿引领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思想阵地的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和它的政治经济学正是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强化定力的指针。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的辩证法。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两大派:一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是为资产阶级辩护和出主意的资产经济学。后一大派又分许多派别,其中有的人不乏卓越见识,但大部分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其中最突出的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新自由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并且渗透到我国,成为抵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力。新自由主义是否真的“管用”呢?在其本土有管用之处,也有特别重大的败笔。比如,2008年始于美国殃及世界的金融危机,致使世界经济至今疲软、复苏乏力、市场萧条长达7年之久。

  他们另有一个骗人的口号,叫作经济学“去意识形态化”(或叫“超意识形态化”)。这是一种谎言,自封为“科学经济学”。事实上,理论经济学本身基本属于意识形态大范畴,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古典自由主义本来就是为当时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开道。新自由主义则更加露骨,哈耶克最响亮的话就是宣布社会主义是“通向奴役之路”。当代大垄断资本的政治代表,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当作统治本国人民和侵略、控制、剥削别国人民的舆论工具。中国的新自由主义者极力鼓吹私有化,制造种种否定共产党领导的言论,更有甚者个别人鼓吹“颜色革命”。这哪里是“去意识形态”?其政治颜色十分浓厚,分明是一种瓦解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以“纯学术观点”去看待经济学。

  这里需要特别说一说资本主义大本营、霸权主义者们的动向。他们灭社会主义之心日益强烈,以致达到疯狂程度。在其搞垮苏联之后,主要矛头就是对着社会主义中国,从军事、外交、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扼制、牵制中国,不是叫嚣“中国崩溃论”,就是叫嚣“中国威胁论”,实施“以压促变”战略,甚至有人预言什么2025年要消灭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识别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照妖镜和斗争的尖锐武器,揭露他们的阴谋,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当然,这种争夺主流地位的博弈是长期的,不可能靠几次辩论就能终结。只要国外存在反社会主义势力、国内存在不同阶级阶层的诉求,这种博弈就不会停止。因此,也不可能中断斗争,总是要取得每一个回合的胜利,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拥有强大优势条件下开展。我们应当有主动性的姿态和攻势,有计划地打若干战役。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阵地(机构、学校、刊物、社会组织等),使软实力硬起来。

  那么,中国是不是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东西呢?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开放的、包容的,它总是吸收人类的智慧,对西方的学说也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丰富自身。但社会主义方向、人民的立场、基本原理、科学方法不会变,不会走上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所期望走的道路。如果离开了这一根本精神柱石,就会像苏联那样使社会主义变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是固守一亩三分地,而是要更广泛地吸纳人类的智慧。12年前,笔者提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学”就是中国化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西学”就是西方经济学。这一观点和方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现在我们仍然坚持这个原则处理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全面反映中国和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之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唯有如此,才能更有力地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使其永葆青春活力。

  三、加强扩大马克思主义阵地

  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打铁还要自身硬。”为加强党的领导,他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我国的总战略。从辩证法的高度讲,即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也是如此,必须先从“自身硬”做起,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增强阵地意识的自觉和定力,支撑阵地的壮大。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主要原著

  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现在流行一种浮躁风气:不认真读书、不学习党的文件,有的连时事也不关心,却喜欢听小道消息,尤其是过分陶醉于网络之音。现在,我们必须下硬功夫扫除这种风气,认真读一读代表性的原著,除马、恩、列之外,要读一读毛泽东、陈云、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有关论著,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论述十分深刻。我们做研究和教育的人应当熟读。同时,认真学习中央的有关文件,那是中央的集体创作,渗透着重要的理论养分。理论工作者应以此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和免疫力,有底气进行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宣传。有了这样的“看家本领”,才能自身硬起来,从而构筑铁打的阵地。

  (二)要有坚定立场和忠贞信仰

  搞马克思主义不能仅限于兴趣,更不能只是为职业的需要,而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为人类的最终解放而奋斗。习近平同志中肯地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也应当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否则,就不可能克服为各种利益固化的形形色色的偏见,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服人。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尤其是社会化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我们一天天接近,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的发展,为它提供了物质基础,并非渺不可及的空想,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不断阐明的客观必然趋势。

  (三)养成深入调查的研究作风

  毛泽东、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列宁有句名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就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总体是健康的,但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脱离实际的现象,如单纯演绎概念,缺乏对实际经济运行的分析;在部门经济学中存在不少短板,在不少领域缺少话语权;教学中不善于回答实际问题,语言比较枯燥等。这就留下空当,使得西方教条盛行。在有的高校,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被挤出课堂。要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更多地面向实际,多研究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有条件的应深入企业、银行、农村、社区及各类实体,做些调查研究,多占有实际典型经验、统计材料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上升为理论。这里也要克服浮躁之风,不能以蜻蜓点水或抓住个别问题便下结论。实践表明,只有深入下去,更多地占有实际材料,才能创新,而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抄袭文献上。写论著应当实际第一、文献第二,更不能抄袭。

  (四)树立整体观创立整体经济学

  习近平同志多次要求注重整体性,要有全局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体现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五大理念”就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典范。我们领会研究“五大理念”,应当学习习近平同志把握整体性的方法。搞经济学的不少同志往往囿于学科限制,不太关心“分外”的事,有的研究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眼界不开,这就不免带有片面性、短期性。实际经济生活告诉我们,影响经济的往往不是一两个因素,而是很多看似外力的东西,比如生态、政治、文化、社会等都会制约经济运行和发展。我们在研究中既要重点关注主要经济因素,也要考虑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像新自由主义那样走入畸形思维,把一种局部的暂时的因素夸大为支配一切的根本。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是极其复杂多变的,一定要把握普遍联系,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创新马克思主义整体经济学。

  (五)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见解

  比如,目前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形态、新矛盾、新趋势,需要透过表面现象深入系统地揭示。国内需要深化研究邓小平晚年担忧的两极分化问题、西化危险。再如,现在新时代面临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新的产业革命即将来临,我们必须及时抓住这一新亮点,进行创新性研究。我们研究经济学必须深入研究科学技术主导经济发展的规律,由此认识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功能。

  归结上述论述,我们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意识,应当做到五个辩证统一:在理论逻辑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社会化与生产关系社会化辩证统一;在整体视阈上社会发展与人同自然和谐辩证统一;在对象特质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辩证统一;在发展方向上增加社会财富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辩证统一;在个人品格上一贯坚持与勇于创新辩证统一。只有自身阵地意识强劲,才能支撑阵地的巩固与发展。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教授,省经济学学会会长)

 

学好必修课促进新发展

许兴亚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号召。这对于我们全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一、学好必修课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了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应当成为我们的必修课,这首先是由它自身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深刻、最详尽、最全面的证明和运用。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努力学好用好它,不仅在理论上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而且在实践上对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提高了,才有可能学好这门必修课。

  二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门通俗易懂的经济科学和明白学。它的世界观基础和总方法,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它既是理论的,又是应用的;既是规范的,又是实证的。既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亦即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同时,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包括它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在内,是一个完整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因此,任何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三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既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不能用机会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实践;既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误解和错误的附加当作这些原理和方法本身来坚持和反对,也不能用偏离马克思主义轨道的、错误的“实践”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四要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的说法,因为“西方”一词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代称。按其实质来说,“西方经济学”就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因此,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来区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又具有某些共同的地方。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某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材料和方法,前者还是可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的。问题在于:第一,这种吸收和借鉴也必须是建立在必要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的基础上的。第二,决不能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来排挤和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和主导地位。

  五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说过的:“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在我们党正在领导着十数亿人口进行着更加空前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同样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和希望。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于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殷切希望。

  二、促进新发展

  借此机会,我也想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对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它们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说的这五个用语之间的区别。具体说来:

  (一)全会了提出了“创新”的发展理念,详细诠释这一理念的多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从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念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新”理念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说的“创新”则是“人类精神的一般劳动的一切新发展”。这种“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这种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这就说明了:第一,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创新”是指“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而绝不仅限于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引进”和“组合”;第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创新包括“人类精神的一般劳动的一切新发展”;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这也就说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创新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它的成果也是全民共享。所有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二)全会提出并诠释了“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属于具体经济体制或机制的范畴。因此,为了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就必须进一步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而只有在生产实际受到预先控制的地方,社会才会在生产和需要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才能更好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这一切,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然是由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三)全**提出的“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两个和解”和“两个根本解决”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的本质的复归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关于人类自身解放和发展以及关于人类社会自身经济运动规律的学说,而且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解”和“和谐相处”的学说。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就已经提出了实现“两个和解”(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进一步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著名论断。可以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那天起就致力于解决的两大主题。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提出的“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从我国如期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实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要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必须旗帜鲜明地、更高地举起“绿色发展”的旗帜,为在我国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同时也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全会提出的“开放发展”的理念,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历史观,以及共产主义革命的世界性的原理。我们目前所提出的这个“开放发展”的理念,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总结和发展,也不仅是如期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而且同时也是符合我们的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纲领的。问题仅在于:如何才能更好地“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五)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观,体现了“十三五”指导思想和原则中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的思想。尽管其中许多政策和措施还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应对性的举措,但是随着“十三五”期间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也必将会提升到更高的和更加科学的水平。

  总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实践上吹响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军号,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空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高地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为如期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讨

郭军

  2015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人们普遍的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也是第一次正式写进中央层面的文献里。其实,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命题及其研究,伴随着国内外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变幻,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以来就不断提到,特别是拉近现实,提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我们学界当下应研究的是既要探讨这个重大原则及其内容是什么,还要研究为什么中央在这个时点上提出并给予强调,进而以此为背景,研究中央高层号召要学好用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究其内容要义是什么?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什么?与我国未来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以促成学与用连天接地,指导实践。

  一、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传播、学习、实践,并作为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道路体系之集大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内容主体,探寻中国经济运行规律的思想库、坐标轴、指南针,所以这样,还在于它作为一门科学,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可以说就是要联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作用,来研究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既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及其调处效应内容,也具体表现为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中的所有制关系,人们的社会地位、就业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所有制关系是基础,因为从社会生产方式构成看,无论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还是劳动力关系,它们对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业关系、分配关系都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关系,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到进入经济新常态,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如从最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到后来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再到改革开放的多元产权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其内在的动能机制与关系变换,也就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所要求的。我国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目的也是由现实社会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也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经济。这是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有的一般理论思维和科学经济观。

  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阐释的客观经济规律

  在人类社会演进中,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过程的多变性,经济环境的特殊性等,使得我们必须找出其间隐藏的内在的、本质的、共同的、普遍的、经常起作用的东西,从而有所遵循,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客观经济规律,或者叫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指导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学科,认识经济规律,运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自然构成其学科的相应重要内容。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规律,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下都发生着作用和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

  我国社会主义6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这一规律的应用与实践,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这两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之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内外经济一片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增长,令世人称道。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反映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它要求“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我国在贯彻这一规律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背反的现象,如长期存在的“就生产论生产”“先生产后生活”的思路政策,不仅使城镇居民的收入难以有所增加,整个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也大大制约了劳动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转变了旧有观念,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民生问题不仅摆放到党和国家最高决策者的工作案头,而且,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最终落在了“共享”理念之上,成为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鲜活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的重要元素,既反映了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关系,又蕴含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要求,其理论的、实践的意义都是长远的、重大的。

  (三)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经济规律。社会化的大生产,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严密,使得整个经济运行在客观上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来协调,以保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衔接平衡,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重要的是借助一定的调节机制,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有序的调节。经济发展的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则由计划手段来调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运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机制所替代。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应该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现阶段,我们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也是30多年来出现的经济波折及其实践教训所决定的,而这一切又是源于要保持经济活动的按比例发展需要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的背后是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调和比例失衡。国民经济的过热过冷,两大部类之间,农轻重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紊乱,这就是没有遵照按比例发展规律办事。

  按比例发展的要义是协调和统筹。从毛泽东的“十大关系”协调思想,到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方法,再到习近平的“四个全面”观、“五大发展理念”,质的内核就是谋求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筹兼顾。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就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从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确定计划期内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指向;二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具体相关数据分析作出科学预测,促成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的生产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保持相对的平衡;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在处理好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关系、三次产业之间及其各自产业内部之间关系、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关系、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地区之间关系、城乡之间关系等基础上,形成一个合理的速度,即实现速度、结构、比例、效益之间的衔接协调。

  (四)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按照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的产品和流通依然带有商品的属性,因此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自然是应当遵循的重要的经济规律。我国经济的运行,包括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曾经排斥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但是对于价值规律作用认识和实践应用,实际上并没有绝对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显然,价值规律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又一重要规律。也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赞誉道,“市场的价值法则使许多人变得聪明能干起来”。

  (五)按劳分配规律

  按劳分配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的一条重要规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是通过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来实现的。我国现行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职业岗位差别等因素决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客观上反映了现阶段既应按劳动岗位耗费的劳动量分配,又应按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投入生产的要素贡献分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征。

  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要义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列宁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确保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时,就强调“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重要性。“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也就是从实际的和现实的经济问题出发,“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在经济发展整体上,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李太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时下,有学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这些提炼、概括和总结很有价值,但还不够全面。重大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遵循,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特性和根本精神。提炼、概括、总结重大原则,应从根本立场和价值论、方法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基本经济制度特色等多个视角来分析、总结,只有这样,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的认识才会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坚持这些重大原则,才对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依据笔者的思考、理解,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立场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是否坚持唯物史观的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本质区别,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灵魂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求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利益出发,把表达好、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必须注重研究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立足实践原则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对认识活动有着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受实践检验,同时理论又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正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思想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些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坚持立足实践原则,对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必须首先认清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围绕中国实践需要,不唯书而唯实。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实践。

  三、坚持开拓创新原则

  这是和立足实践原则密切关联的一个原则。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过程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精神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先进性、科学性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思想理论方面创新性地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经济新常态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等,这些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已经基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并在正确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继续坚持开拓创新原则。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总结、提升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思想、新观点来丰富和创新政治经济学;要根据科技的进步、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研究的方式方法,多出快出优秀的理论成果。

  四、坚持尊重规律原则

  政治经济学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正是在坚持尊重规律的原则下,不断认识和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的。比如,正是因为更加认清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我们才明确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才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更加认清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我们才更加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尊重规律原则,不断深化对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论证,更能反映规律特征,我们的观点、主张更加适应规律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变化规律、人类认识活动规律、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必须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社会实践之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六、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及其他思想理论

  之所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正确看待和对待西方经济学及其他思想理论。由于基本政治立场不同、具体国情不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相同情况下各国社会发展具体规律具有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明显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特征和优势,这正是中国理论自信之重要表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决不能妄自菲薄,决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及其他理论学说,要采取批判借鉴的态度和原则,去其糟粕,吸取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包容的科学,善于借鉴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实践成果和认识成果,既要立足中国实际、中国实践,又要放眼世界,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变化趋势;既要研究总结本国的发展经验,也要分析比较外国的发展经验。只有这样,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适应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气派;才能更好地为推进人类的思想认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促进全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原则是从理论原则的角度强调的,但这一原则是规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的重要原则,是其他重要原则的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学以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而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关系,而且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由此可见,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最鲜明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重要原则。要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重要方向和重要研究内容。在研究中,既不能否定和放弃基本经济制度,也不能把“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

  八、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重大原则也是从理论原则的角度强调的,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又一大特色。分配制度是与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制度,直接牵涉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得以实施的极为关键的具体制度,也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要求的分配制度,同时它还体现着社会主义主张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分配制度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已为我国的社会实践所证实。主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经济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本质区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较之西方经济学所独具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和优势。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为重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要研究和创新劳动论、劳动价值论,要研究和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分配并存条件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实现形式、路径,要通过坚持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九、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坚持这一重大原则,主要是从唯物史观和方法论角度讲的。认识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发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来自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来自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发展中也严重存在着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问题。为此,我们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适时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继承和提升。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我国的经济转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重大原则,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坚持共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系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首席研究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马建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一论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并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一、满足人民需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目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开辟了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明确了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获得新动力和新方式,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二、保障人民权利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政治功能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

  首先,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享有主体地位。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在享有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享有主体地位。同时,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一方面,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从根本上决定并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受资本操纵的民主,不是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支配多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另一方面,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真实性。民主的实现不单单是政治领域的事情,而是与保障和实现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和自由这些条件相关联。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为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条件。

  三、让人民共享是我国分配制度的追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必须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其参与和支持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分配制度贯穿着让人民共享的精神追求。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二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则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继承和发展了上述分配原则,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后如何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这意味着完善基本分配制度是要在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劳动者收入,克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厚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厚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密不可分。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和体制的桎梏,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增长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堪称奇迹。

  新的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创造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要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转型升级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不竭力量充分调动出来。其次,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第三,以改革调整利益关系、以改革激发发展动力。一方面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得中国经济进步的经验和成果得以制度化与法治化。另一方面要加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系省社科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