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李庚香:增强理论自信 推进理论创新

河南日报  李庚香2017-08-16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一重大论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努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时代需要我们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而“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无论是当今世界还是当代中国,都需要我们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打造中国学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正确处理思想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科学论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围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强调了这一科学论断。

  “时代是思想之母”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思想是在时代发展中孕育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科学构想了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从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孕育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所孕育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不具有时代烙印,无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实践是理论之源”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意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理论品格。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要求我们始终以时代为坐标,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处理思想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我们的“理论概括”符合中国实际、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认识和把握中国实践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一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解决“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解决为谁著书立说的问题,解决为了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问题。二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三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为祖国为人民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努力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成果。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